炒股配资入门知识网 曹德旺:我创业至今,从未借助我哥哥的任何政治资源_福建省_水果_父亲
曹德旺被誉为“玻璃大王”,如今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他的哥哥曹德淦的经历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炒股配资入门知识网,值得人们深入了解。
曹德淦的履历清晰且引人注目:“1993年至1999年,任中共漳州市委书记;1999年至2003年,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;而后于2003年至2008年,出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……”
显然,曹德淦在仕途上一路顺风顺水。一个兄弟在官场高升,另一个则在商界拼搏,两人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,这不禁让人感叹,曹家基因的非凡强大。
然而,作为公众人物的曹德旺,他的成功背后并非仅仅是表面所见那么简单。过去,大众对他的哥哥曹德淦知之甚少,一旦得知曹德淦曾在福建省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,许多人便不免将“官商勾结”这四个字与曹德旺的事业成功联想在一起。
外界的种种猜测纷至沓来,很多人质疑曹德旺的成功,究竟是依靠自己白手起家,还是因为哥哥的政治资源。毕竟,一个身居高位的哥哥,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弟弟受难而袖手旁观?对于商人来说,政治资源远比金钱更加重要。
展开剩余88%面对外界的质疑,曹德旺性格直率,甚至亲自约记者面对面澄清。他明确表示,自己从创业开始,始终没有依赖过哥哥的政治背景,这才让风波逐渐平息。
事实上,回顾时间线,曹德旺创业初期,曹德淦其实仅是省政府的一名基层公务员。即便他有心帮助弟弟,也难有施展的空间。等到曹德淦逐步升迁时,曹德旺早已成为福建省内声名显赫的富商。
因此,从实际情况来看,曹德淦根本没有能力帮助弟弟创造事业的突破。结合这些情况,曹德旺白手起家的故事依然可信,他的成功依然值得钦佩。
曹德旺的人生轨迹堪称一部传奇。尽管他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,祖父是福建著名的商人,父亲继承了家业,还将生意扩展到上海,经营起永安百货,但命运却在某一刻对他家庭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。
那时正值旧社会,上海虽然是商业繁华地带,但外来者在这座大都市立足困难重重。曹德旺的父亲也没能克服激烈的市场竞争,最终选择了果断止损,变卖上海的财产,带着全家返回福建老家。
不幸接踵而至,父亲在返回途中托付给货轮的所有财产在海上遭遇船难,货轮沉没,家中多年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,曹家也因此陷入了困境,昔日的富贵生活瞬间消失无踪。
在父亲仍有财富时,曹德旺和哥哥过着优渥的生活,身边常有保姆照料,但家道中落后,他们一家人只能勉强度日。然而,曹德旺并没有因此气馁,反而展现出了出色的经商头脑,开始寻找赚钱的机会。
少年时期的曹德旺经商并不容易,那个时代从事生意常常被冠上“投机倒把”的标签,贩卖商品更是面临着被抓捕入狱的风险。即便如此,他依然勇敢地尝试着,迈出了第一步。
最初,他开始卖烟丝,这种商品利润高、销量好,但却容易被当作走私货。卖了不久后,曹德旺意识到,这样的生意风险太大,不值得拿自己的自由去冒险。
于是他转向了卖水果。每天天不亮,他便骑着自行车去镇上采购,然后偷偷在市场上出售。
那时,他常常走的是崎岖不平的山路,等到他将水果送到目的地时,已是正午时分。福建的夏天酷热难耐,气温常常突破四十度,而他的自行车后座常常载着近三百斤的水果,曹德旺汗如雨下,皮肤被晒得黝黑,体重也因此减少了许多。
一天的劳作后,曹德旺仅赚得两块钱。虽然如今看来微不足道,但在那个年代,两块钱已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。每一分钱,都是他用汗水和血泡换来的。
每当回到家中,他的双脚因长时间走路磨出了厚厚的血泡,母亲看到心疼不已,常常为之落泪。然而,曹德旺却不以为苦,“赚钱哪有不吃苦的道理,要是怕苦,我们早就饿死了。”
因家中经济困境,曹德旺很早便辍学了。但失学并非坏事,社会本身就是最好的学校。他卖过烟、卖过酒、卖过水果,后来还跑到外地去种白木耳。
这些经历让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,也磨练了他的心智。不到二十岁,曹德旺已经比同龄人更加成熟,没人能轻易骗过他。
做生意,聪明才智是必不可少的,而笨拙的人根本无法立足。曹德旺不仅聪明,而且勤奋能吃苦,因此他的成功并不让人意外。
1975年,当曹德旺清点自己的积蓄时,惊喜地发现手中已有五万元。那时国家经济尚未发展,拥有这笔钱几乎相当于许多人一辈子的收入。
曹德旺深知自己天生适合经商,改革开放尚未开启时,他便已经积累了这笔财富。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,他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商机。
1983年,当时镇上的玻璃厂面临倒闭,曹德旺毅然决定承包这家工厂,立志成为老板。
此前,他曾在这家工厂工作,负责玻璃的采购与销售。尽管玻璃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,但要做大做强,除了努力,还需要足够的智慧。
在改革开放初期,许多人依然认为做生意并不光彩,况且玻璃厂的境况也不容乐观,工厂更换老板是否能起死回生,尚不可知。但曹德旺充满信心,他坚信,只要有生产流水线,就一定能找到销路。
1984年,一次偶然的旅行为他提供了灵感。那年他去景区游玩时,司机提醒他小心别碰坏了车玻璃,生怕他赔不起。曹德旺虽然已经是玻璃厂老板,但对司机的话半信半疑,心想:“一块玻璃值多少钱呢?”
随后他去调查,发现国内的汽车玻璃大多依赖进口,价格居高不下。于是,他决定突破常规,尝试自己生产汽车玻璃。
如果能自己生产汽车玻璃,不仅能够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,还能将事业推向更高的层次。
回到工厂后,曹德旺宣布,今后将专注于生产汽车玻璃。
然而,新领域的挑战不小。国内当时仅有上海耀华玻璃厂掌握这一技术,作为地方小老板,曹德旺毫不畏惧,决定向上海的巨头发起挑战。
他不顾一切赶赴上海,付出了两万元购买技术图纸,价格之高令对方吃惊。图纸虽然价格昂贵,但曹德旺毫不犹豫地购买了。
上海方面虽然持怀疑态度,认为材料支持不足,图纸并无实际意义。然而,曹德旺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。不久后,他便告知上海厂方,所需材料已经准备就绪,马上开始生产。
他四处奔走,去内蒙古、新疆、河南等地寻找稀缺原料,付出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丰厚的回报。不到八个月,生产线顺利启动。
这个速度令业内震惊,全国各地都开始传闻,曹德旺竟然能生产汽车玻璃。
随着订单如潮水般涌来,曹德旺的事业也迎来了爆发。
发布于:山东省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